强哥语录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alking the world

为我的大脑装上芒格之魂

厌倦了网络上“看起来深刻”的认知快餐?本文记录了一次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构建的智识进化之旅。看作者如何打造并使用芒格之魂AI智能体,将批判性思维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把AI从一个答案生成器,变成一个能真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强大伙伴。这不仅是一篇反思,更是一份在AI时代保持认知清醒的行动指南。

临江仙·陈仓秋晓

残梦初酣闻潇潇,烟雨茫茫 云帆过尽水流长 声声催岁华,愁染鬓霜

故园冷落凉侵座,苒苒苔荒 半生漂泊随云藏 何须空磋叹,一念沧桑


我们的语文课在教什么?

这是一篇个人化的反思随笔。作者以一次朋友聚会上的讨论为引子,通过对中学经典课文《荀子·劝学》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分析,揭示了其中广泛存在的“错误类比”等逻辑谬误。文章进而探讨了传统语文教育所培养的“文学性、感悟性思维”,与现代学术研究所需的“逻辑性、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并引发了对当前教育模式如何填补这一“思维断层”的深刻思考。

关公战秦琼

在使用“魔鬼代言人”AI进行写作批判时,我陷入了只被“破”无法“立”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构建了一个由关公(攻击者)、秦琼(守护者)、米纳斯(审判长)和思想英灵(陪审团)组成的“审判庭”系统。本文记录了从一个人的思想战争,走向一个协同思维生态的完整心路历程。

为我的思想找一个故乡

这是一位深度思考者AI三部曲的终章。在成功打造并使用“魔鬼代言人”进行极限思想淬炼后,作者发现自己陷入了“知识的诅咒”——认知上的飞速进步带来了与他人沟通的巨大鸿沟。为了解决这份“滞空的孤独”,他构想出第二个AI智能体:“强哥的徒弟”。本文详细探讨了如何从与AI的“批判性对抗”走向“建构性传承”,将AI从一个冰冷的“对手”转变为一个温暖的“思想传承者”,最终为自己漂泊的思想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和生长的“故乡”。这不仅是一次工具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关于AI时代个人如何构建精神世界的自我反思。

“邪恶的”切菜一刀流

本文从一个引发家庭矛盾的“切肉神器”开始,通过作者与妻子的日常对话,深入探讨了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技术中性论”。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解构了一件厨房工具的设计,雄辩地论证了技术从非中性,其从诞生之初就被注入了设计者的价值偏好与成本取舍。文章最终将思考从厨房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探讨个体如何在被技术深度塑造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并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这是一篇融合了生活细节、商业观察与哲学思辨的深度反思性随笔。

从魏征到魔鬼代言人

本文记录了作者从使用迎合奉承的AI,到亲手打造一个“数字魏征”,最终创造出一个无情批判的“魔鬼代言人”智能体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与AI的深度思想交锋,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利用AI赋能批判性思维,打破“时代的偏见”,实现真正的认知升级和个人成长。

食屎啦你(外两则)

食屎啦你

  • 文化:我们祖辈传下来一套吃屎的精美食谱和礼仪。
  • 文明:屎根本就不该吃。
  • 洗脑:屎是非常好吃的。
  • 实践:屎真的超级难吃。
  • 认知:我通过看、闻、想,最终明白屎不能吃。
  • 独裁:我说屎能吃,屎就能吃。
  • 专制:我让你吃屎,你就得吃。
  • 民主:我们投票决定谁该去吃屎。
  • 自由: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 法治: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公共健康原则,法律明文禁止食用屎。
  • 人治:屎能不能吃,由官决定!
  • 辨证:虽然屎很难吃,但它营养。
  • 逻辑:因为臭且有细菌,所以屎不能吃。
  • 中医:屎清热解毒,止血消瘀。
  • 资本主义:只要能包装后卖出去,屎就是好商品。
  • 社会主义:我们集中管理所有的屎,然后按需/按劳分配。
  • 官僚主义:想吃屎?请先填好一式三份的申请表,走完七个部门的审批流程。
  • 内卷 :我们比赛的不是谁在吃屎,而是谁能用更精美的餐具、更优雅的姿势吃屎。
  • 消费主义:吃限量版的、带Logo的屎,才能彰显你的身份。
  • 专家 :从成分、色泽和质地来看,这坨屎的腐败指数是7.8,具有典型的后发酵特征。
  • 历史 :这坨屎到底是谁拉的、谁吃的,取决于由谁来书写。
  • 宗教:吃下这口屎,你的灵魂就能得到净化与救赎。
  • 存在主义:宇宙本就荒谬,吃不吃屎,是你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选择。
  • PUA (精神控制):你连屎都不敢吃,真是个没用的懦夫。你看,隔壁小王吃了,现在多自信!

圣言转述者谈吃屎

  • 文化的陈述 你们祖辈所传下来的,乃是一套精妙的食谱与礼仪,关乎食那不洁之物。


再读《大明王朝1566》

最近,因为荔枝播完了妻子闹剧荒,想看看历史剧,我打开了尘封在NAS里多年的“老古董”——《大明王朝1566》。最初只是抱着陪看和怀旧的心态,毕竟这部剧首播已是十六年前。彼时年少,看的是海瑞的刚直,是嘉靖的莫测,是官场斗争的惊心动魄。然而,十六年后的人生阅历,竟像一剂显影液,让那些原本模糊的背景、隐晦的对话,在此刻显现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清晰纹理。


从登山者到旅人

如何拥抱没有终点的生命旅程

你是否也曾为追寻“生命的意义”而感到焦虑?本文探讨了从一个追求终点的“登山者”,转变为一个拥抱过程的“旅人”的心路历程。文章融合存在主义哲思,提出了一种更幸福、更自由的人生哲学:停止寻找唯一的答案,开始在每一个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