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语录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alking the world

AI认知三部曲:从对话到重构

AI, 培训

构建你自己的巨人

一个跨学科的认知方法论

本文从研究历史人物的困惑出发,探讨了一种构建个人认知体系的跨学科方法论。文章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将IT领域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演进过程中淬炼出的思维模型(如敏捷开发、认知建模)迁移至人文社科的学习中,从而构建一个动态、自反思的“内在巨人”认知生态系统。这套方法论旨在帮助终身学习者和跨界思考者提升认知结构的深度与可迁移性,以更好地应对复杂世界的不确定性。

为我的大脑装上芒格之魂

厌倦了网络上“看起来深刻”的认知快餐?本文记录了一次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构建的智识进化之旅。看作者如何打造并使用芒格之魂AI智能体,将批判性思维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把AI从一个答案生成器,变成一个能真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强大伙伴。这不仅是一篇反思,更是一份在AI时代保持认知清醒的行动指南。

慢才是快

一份写给智能体工程师的开发宣言

当资深的Java工程团队首次涉足不确定性的智能体开发时,会遭遇怎样的思想阵痛?本文是一份写给所有从确定性软件工程转型AI开发的工程师的开发宣言。作者通过一个真实的客户项目,深刻反思并总结出六大核心原则:“混合工程”、“绿野仙踪协议”、相信实测而非“超长上下文神话”等。文章进一步提出了CCPE(智核提示工程)框架,旨在将智能体开发从“炼金术”拉回严谨的“系统工程”轨道。如果你正面临相似的挑战,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思维模型与行动指南。

临江仙·陈仓秋晓

残梦初酣闻潇潇,烟雨茫茫 云帆过尽水流长 声声催岁华,愁染鬓霜

故园冷落凉侵座,苒苒苔荒 半生漂泊随云藏 何须空磋叹,一念沧桑


我们的语文课在教什么?

这是一篇个人化的反思随笔。作者以一次朋友聚会上的讨论为引子,通过对中学经典课文《荀子·劝学》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分析,揭示了其中广泛存在的“错误类比”等逻辑谬误。文章进而探讨了传统语文教育所培养的“文学性、感悟性思维”,与现代学术研究所需的“逻辑性、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并引发了对当前教育模式如何填补这一“思维断层”的深刻思考。

一边“倒牛奶”,一边“猛下锅”

看懂中国电力正在下的一盘大棋

为何我们一边“倒掉”足够全国老百姓用一个月的电,一边还在疯狂建设发电厂?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中国电力“倒牛奶”现象的背后,揭示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科技未来和每个人的电费账单的世纪大棋局。从新疆的风到你家的插座,看懂中国能源转型的真相与未来。

天朝上国 v2.0

一场始于宋代的思想滞涩

本文深入剖析了“天朝上国”思想背后的历史根源,挑战了将1840年鸦片战争视为近代史起点的传统史观。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系统性滞涩”的核心论点,认为中国文明在宋代之后与西方的分野,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由思想内核、制度形态、经济基础三大核心系统相互作用、彼此锁定的结果。文章借鉴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李约瑟的“官僚封建主义”等社会学与科技史理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历史解释模型。最终,本文将历史诊断延伸至当下,探讨这一深刻的历史惯性如何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创新困境,并警示真正的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之上,旨在推动中国从“思想的消费者”向“思想的创造者”转变。

关公战秦琼

在使用“魔鬼代言人”AI进行写作批判时,我陷入了只被“破”无法“立”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构建了一个由关公(攻击者)、秦琼(守护者)、米纳斯(审判长)和思想英灵(陪审团)组成的“审判庭”系统。本文记录了从一个人的思想战争,走向一个协同思维生态的完整心路历程。

对《天朝上国》的审判

这是一场围绕文章《天朝上国》核心论点的思想审判全记录。由AI扮演的“关公”与“秦琼”展开激烈辩论,并由韦伯、马克思、福柯、朱熹等“思想英灵”组成的陪审团,从各自的理论高地进行审视与判决。见证一个观点如何在多维度的严苛批判下,经历破碎、重构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