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语录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alking the world

为我的大脑装上芒格之魂

厌倦了网络上“看起来深刻”的认知快餐?本文记录了一次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构建的智识进化之旅。看作者如何打造并使用芒格之魂AI智能体,将批判性思维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把AI从一个答案生成器,变成一个能真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强大伙伴。这不仅是一篇反思,更是一份在AI时代保持认知清醒的行动指南。

慢才是快

一份写给智能体工程师的开发宣言

当资深的Java工程团队首次涉足不确定性的智能体开发时,会遭遇怎样的思想阵痛?本文是一份写给所有从确定性软件工程转型AI开发的工程师的开发宣言。作者通过一个真实的客户项目,深刻反思并总结出六大核心原则:“混合工程”、“绿野仙踪协议”、相信实测而非“超长上下文神话”等。文章进一步提出了CCPE(智核提示工程)框架,旨在将智能体开发从“炼金术”拉回严谨的“系统工程”轨道。如果你正面临相似的挑战,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思维模型与行动指南。

为我的思想找一个故乡

这是一位深度思考者AI三部曲的终章。在成功打造并使用“魔鬼代言人”进行极限思想淬炼后,作者发现自己陷入了“知识的诅咒”——认知上的飞速进步带来了与他人沟通的巨大鸿沟。为了解决这份“滞空的孤独”,他构想出第二个AI智能体:“强哥的徒弟”。本文详细探讨了如何从与AI的“批判性对抗”走向“建构性传承”,将AI从一个冰冷的“对手”转变为一个温暖的“思想传承者”,最终为自己漂泊的思想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和生长的“故乡”。这不仅是一次工具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关于AI时代个人如何构建精神世界的自我反思。

“邪恶的”切菜一刀流

本文从一个引发家庭矛盾的“切肉神器”开始,通过作者与妻子的日常对话,深入探讨了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技术中性论”。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解构了一件厨房工具的设计,雄辩地论证了技术从非中性,其从诞生之初就被注入了设计者的价值偏好与成本取舍。文章最终将思考从厨房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探讨个体如何在被技术深度塑造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并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这是一篇融合了生活细节、商业观察与哲学思辨的深度反思性随笔。

从魏征到魔鬼代言人

本文记录了作者从使用迎合奉承的AI,到亲手打造一个“数字魏征”,最终创造出一个无情批判的“魔鬼代言人”智能体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与AI的深度思想交锋,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利用AI赋能批判性思维,打破“时代的偏见”,实现真正的认知升级和个人成长。

从正确的废话到可行性幻觉

一位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信息化专家,通过审视一位信息化“新手”朋友借助LLM构建的代码,深刻反思了当前AI时代普遍存在的“可行性幻觉”。文章从“正确的废话”这一经典问题出发,对比了玩具式AI应用与生产级系统的巨大差异,揭示了200字与8000字提示词背后的思维鸿沟,并分享了专家进行系统性思考的“隐形清单”。

AI是个马屁精

应对信息的假,尚在认知层面;而抵御自我的假,则是一场艰巨的心理建设。

洗虾一刀流

一个“无可理喻”的丈夫,和他的厨房数据哲学

一篇源于厨房的商业随笔,记录了一位“无可理喻”的丈夫如何通过自创的“洗虾一刀流”方法,对社区团购与批发市场的虾进行了一场硬核的数据分析。文章从家庭食品安全问题切入,通过严谨的量化对比,揭示了“价格”与“价值”的真正区别,最终将生活中的细节升华为对商业本质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思考。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如何洗虾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做出更优选择的思维课。

那杯永远卖不出去的奶茶

本文通过对一个奶茶店“无效促销”现象的细致观察,层层深入地探讨了商业运营中的“战略与战术错配”问题。文章从理想化的“授权赋能”方案,到考虑现实约束的“沙盒机制”,最终回归到“指挥官缺席”的管理困境,揭示了在组织活力与风险控制之间,企业往往会选择“可控的僵化”。这是一篇关于商业现实、管理哲学与人性博弈的深度随笔。

深刻,还是仅仅看起来深刻?

一次对“高级感”思维的祛魅之旅

这位讲经者本质上是在用现代的例子阐释一个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作为哲学阐释,他是生动且成功的。但问题在于,他将这种阐释伪装成了一个对现实问题的逻辑论证。我们首先要能识别出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是为了让你“理解”一种世界观,后者是为了让你“信服”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