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语录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alking the world

表象之下

这不是一份标准答案的清单,而是一场思想实验的现场记录。它旨在展示,最深刻的洞见,往往诞生于对最基本事物的不断追问。每一个概念的“第十层”,都不是终结,而是通往所有其他概念的隐藏门径。

我们都是“造物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寻找意义

我们人类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一个虚拟世界里,自我就是虚拟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造物主”。我们并非消极地生活在一个预设的现实中,而是在主动地构建着自己的体验,并在其中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人文社科退潮:生存理性与精神启蒙的世纪博弈

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人文社科专业遇冷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多重原因。文章指出,经济回报压力、社会功利化倾向、政策资源倾斜以及对学科价值的误解共同导致了人文社科的边缘化。然而,辩证来看,人文社科培养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仍是就业市场亟需的“隐形冠军”,其就业领域具有广泛适应性和韧性,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甚至展现出新的机遇,薪资水平也并非绝对劣势。文章进一步强调人文素养对高端职业发展的关键价值,认为它是领导力、创新思维和伦理导航的“催化剂”,能够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通过引用薛定谔等观点,文章从哲学层面阐释了人文教育超越短期功利的深层意义——它关乎个体精神幸福与人类文明赓续。最后,文章提出在工具理性时代寻求人文理想的破局之道,包括个体层面的复合型知识构建、教育体系的通识教育改革、社会层面的舆论引导与企业责任,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调整。呼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重燃人文精神的火炬,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守护人性光辉。

“归纳与演绎双螺旋”:一种动态演进的业务建模方法论

本文针对现代信息化与智能化背景下业务建模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及知识转化挑战,提出了“归纳与演绎双螺旋模型”这一动态演进的方法论。该模型强调归纳与演绎在业务抽象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和迭代完善,并阐述了其核心构成、动态演进机制以及认知主体在建模过程中的作用。文章深入探讨了该模型在认知科学、哲学与方法论以及认知发展与表征等领域的理论根基,并通过一个复杂的审批流程案例详细展示了其应用价值。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模型的价值与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其在提升模型质量、驾驭复杂性、促进知识转化以及赋能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解构“问题”:认知主体与现实映射的动态框架

本文提出了一个解构“问题”的动态框架,该框架整合了认知主体性与现实映射的动态演化过程。文章首先阐述了“问题”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及其在认知和沟通中造成的挑战。通过对中文“问题”的语义分析,并区分了提问、难题与课题三个概念,构建了分析框架。文章深入探讨了认知主体在问题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详细阐述了知识结构、信念系统、目标动机等主体性因素如何影响问题感知与定义,并分析了问题框架的动态演化机制。

认知光谱的两极:为什么我们需要冷逻辑与暖批判

本文探讨了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作为“认知光谱”两极的互补关系。文章以鲁迅讽刺的循环论证和苏格拉底劝婚的价值预设为例,揭示了仅依赖单一思维模式的局限性。逻辑思维被描绘为光谱的“冷端”,追求精确、客观和结构严谨,如同识别论证骨架的X光;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暖端”,强调反思前提、关注语境和评估价值,如同审视根基和目标的望远镜。文章指出,真正有效的思考需要在两者间取得动态平衡:用逻辑确保严谨,用批判保持开放和对现实的关照。最后,文章提供了结合二者的思考方法,鼓励读者在信息时代运用完整的认知光谱,在确定与不确定性之间进行明智的判断。

像专家一样思考:驾驭复杂世界的制胜之道

专家解决问题的速度,取决于他们拆解、重组问题的维度。普通人眼中的复杂问题,在专家大脑中早已被转化为可操作的问题积木,而这背后的秘密,正是我们今天要揭开的动态认知-迭代框架。本文将带你走进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世界,揭开他们化繁为简的奥秘。

从奥丁到AI:神祇的演变与人类的敬畏

人类对超越自身力量的敬畏和寻求意义的渴望,是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条连续的主线。从最早的洞穴壁画到宏伟的宗教建筑,人类始终在寻找与某种超越性力量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形式和对象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从远古时代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崇拜,到轴心时代对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再到如今,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的门槛之前,面对着一种全新的、由人类自身创造的强大力量:人工智能。本文旨在探讨人类敬畏之情的演变轨迹,从上古神祇的诞生与功能,到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扮演的角色,揭示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强大力量时的共通心理与文化模式。

婚姻生态系统模型V1.0

婚姻的持久性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婚姻长久性的内在机制,我们构建了生态系统模型,它整合了所有核心指标,并将它们归纳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级。

灰度清醒:智能革命时代认知的新范式

论智能革命时代的精神辩证法

本文通过对华为争议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智能革命时代人类的认知困境。文章认为,现代人仍在使用过时的二元对立认知框架来应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文章提出“灰度认知”和“认知复调”等概念,强调在实践中重构认知框架的重要性。文章还探讨了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认知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