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语录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walking the world

食屎啦你(外两则)

食屎啦你

  • 文化:我们祖辈传下来一套吃屎的精美食谱和礼仪。
  • 文明:屎根本就不该吃。
  • 洗脑:屎是非常好吃的。
  • 实践:屎真的超级难吃。
  • 认知:我通过看、闻、想,最终明白屎不能吃。
  • 独裁:我说屎能吃,屎就能吃。
  • 专制:我让你吃屎,你就得吃。
  • 民主:我们投票决定谁该去吃屎。
  • 自由: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 法治: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公共健康原则,法律明文禁止食用屎。
  • 人治:屎能不能吃,由官决定!
  • 辨证:虽然屎很难吃,但它营养。
  • 逻辑:因为臭且有细菌,所以屎不能吃。
  • 中医:屎清热解毒,止血消瘀。
  • 资本主义:只要能包装后卖出去,屎就是好商品。
  • 社会主义:我们集中管理所有的屎,然后按需/按劳分配。
  • 官僚主义:想吃屎?请先填好一式三份的申请表,走完七个部门的审批流程。
  • 内卷 :我们比赛的不是谁在吃屎,而是谁能用更精美的餐具、更优雅的姿势吃屎。
  • 消费主义:吃限量版的、带Logo的屎,才能彰显你的身份。
  • 专家 :从成分、色泽和质地来看,这坨屎的腐败指数是7.8,具有典型的后发酵特征。
  • 历史 :这坨屎到底是谁拉的、谁吃的,取决于由谁来书写。
  • 宗教:吃下这口屎,你的灵魂就能得到净化与救赎。
  • 存在主义:宇宙本就荒谬,吃不吃屎,是你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选择。
  • PUA (精神控制):你连屎都不敢吃,真是个没用的懦夫。你看,隔壁小王吃了,现在多自信!

圣言转述者谈吃屎

  • 文化的陈述 你们祖辈所传下来的,乃是一套精妙的食谱与礼仪,关乎食那不洁之物。


当“信不信”取代“对不对”:我们该如何与中医相处?

当围绕中医的讨论从“对不对”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信不信”的立场问题时,我们该如何理性地与这份复杂的文化遗产相处?本文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分析中医的真实定位、与现代医学的根本差异,并揭示了当下“中医热”背后的深层动因,旨在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框架。

再读《大明王朝1566》

最近,因为荔枝播完了妻子闹剧荒,想看看历史剧,我打开了尘封在NAS里多年的“老古董”——《大明王朝1566》。最初只是抱着陪看和怀旧的心态,毕竟这部剧首播已是十六年前。彼时年少,看的是海瑞的刚直,是嘉靖的莫测,是官场斗争的惊心动魄。然而,十六年后的人生阅历,竟像一剂显影液,让那些原本模糊的背景、隐晦的对话,在此刻显现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清晰纹理。


从登山者到旅人

如何拥抱没有终点的生命旅程

你是否也曾为追寻“生命的意义”而感到焦虑?本文探讨了从一个追求终点的“登山者”,转变为一个拥抱过程的“旅人”的心路历程。文章融合存在主义哲思,提出了一种更幸福、更自由的人生哲学:停止寻找唯一的答案,开始在每一个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从焦虑到自我否定

如何走出“结果导向”的思维陷阱?

这是一篇写给所有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奋斗者的深度复盘。文章从作者自身的经营困境出发,探讨了我们为何会在压力下习惯性地攻击自己。它不仅是一份走出焦虑和自我否定的指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力量的认知升级之旅。如果你觉得被困住了,或许你不是在坠落,而是在被“锻造”。

从正确的废话到可行性幻觉

一位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信息化专家,通过审视一位信息化“新手”朋友借助LLM构建的代码,深刻反思了当前AI时代普遍存在的“可行性幻觉”。文章从“正确的废话”这一经典问题出发,对比了玩具式AI应用与生产级系统的巨大差异,揭示了200字与8000字提示词背后的思维鸿沟,并分享了专家进行系统性思考的“隐形清单”。

AI是个马屁精

应对信息的假,尚在认知层面;而抵御自我的假,则是一场艰巨的心理建设。

洗虾一刀流

一个“无可理喻”的丈夫,和他的厨房数据哲学

一篇源于厨房的商业随笔,记录了一位“无可理喻”的丈夫如何通过自创的“洗虾一刀流”方法,对社区团购与批发市场的虾进行了一场硬核的数据分析。文章从家庭食品安全问题切入,通过严谨的量化对比,揭示了“价格”与“价值”的真正区别,最终将生活中的细节升华为对商业本质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思考。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如何洗虾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做出更优选择的思维课。

那杯永远卖不出去的奶茶

本文通过对一个奶茶店“无效促销”现象的细致观察,层层深入地探讨了商业运营中的“战略与战术错配”问题。文章从理想化的“授权赋能”方案,到考虑现实约束的“沙盒机制”,最终回归到“指挥官缺席”的管理困境,揭示了在组织活力与风险控制之间,企业往往会选择“可控的僵化”。这是一篇关于商业现实、管理哲学与人性博弈的深度随笔。

深刻,还是仅仅看起来深刻?

一次对“高级感”思维的祛魅之旅

这位讲经者本质上是在用现代的例子阐释一个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作为哲学阐释,他是生动且成功的。但问题在于,他将这种阐释伪装成了一个对现实问题的逻辑论证。我们首先要能识别出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是为了让你“理解”一种世界观,后者是为了让你“信服”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