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力量 4

TO B软件企业都是关系型销售

Posted by Wantsong on Thursday, October 24, 2024

在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市场里,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你的软件产品功能有多强大,似乎“关系”永远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无论是签合同、进行售后服务,还是推销新功能,几乎都离不开这种“白酒文化”,也就是通过社交和关系来建立信任,推动交易。而这种现象在美国的软件行业却很少见。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软件市场发展和美国有如此大的不同?未来,中国的软件行业又将如何发生转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中美企业软件行业的差距有多大?

你是否曾经好奇,为什么美国的企业软件公司能够做到全球领先,市值动辄上千亿,而中国的企业软件公司往往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如果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中美企业软件行业的差距确实巨大。

例如,人均企业软件开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高达50倍。在企业软件产出方面,中国的软件企业人均产出仅为美国的1/30。这些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是中国企业的需求、意识和市场成熟度都和美国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中国企业软件依然依赖“关系型销售”?

1. 定制化外包模式的惯性

首先,中国的企业软件市场一直以“定制开发”为主,而不是标准化的软件产品。这意味着企业通常不会去采购一款现成的产品,而是需要供应商根据他们的独特需求,进行定制开发。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企业依赖供应商的程度极高,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因此“关系”在业务成交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白酒文化的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文化一直受到“熟人社会”的影响,很多商业决策都建立在信任关系上。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选型和推进中,喝几轮白酒、建立关系,似乎比软件本身的好坏更为重要。这种文化根深蒂固,甚至在一些企业中,业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喝酒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

3. 市场成熟度不足

近20年中国互联网软件快速发展,给人以追赶企业服务软件的错觉。但实际上,To C与To B逻辑迥异。消费行为相似,但生产方式不同。农业社会刚转型的社会组织方式与工业化多代的社会明显不同。 软件的核心是标准化、流程化,但中国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本身不够标准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对标准化软件的需求自然相对较低。美国软件市场发展较早,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早已成型,催生了对标准化软件的强烈需求。而中国的企业,大多数还处于业务模式自我摸索和调整的阶段。

美国是如何渡过这个阶段的?

美国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实现了软件的标准化。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软件行业也经历过类似的定制开发和外包模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美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标准化软件的价值。这一过程经历了大约30年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变化推动了美国企业软件市场的进步:

  1. 企业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企业的运营流程越来越规范,减少了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转而寻求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2. SaaS模式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大行其道,企业不再购买软件许可证,而是通过订阅的方式使用在线软件。这种模式让软件服务的门槛变低,推动了标准化产品的普及。
  3. 投资和技术的积累:美国在软件领域的长期投资,尤其是对研发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企业软件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何时才能走向标准化?

只要中国的销售还是白酒驱动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成为主流。只有大家基本上都不喝白酒了,当农业社会的记忆淡化,中国的软件行业软件行业才能提升人均产值和利润率。预计,To B软件发展,还需要至少一代人——大约30年,也就是不喝白酒的这一代孩子们成长起来。

因此,梦想做To B方面的产品或平台研发的,需要认清现实;想靠出色产品或平台独步企业服务市场,也需清醒认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