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新闻,大连的GDP刚刚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东北地区目前唯一一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与此同时,西安已连续五年GDP超过万亿元,并且在2024年超过了1.3万亿。
回想2000年时,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的GDP均领先于西安。记得那时去辽宁出差,铁岭的客户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儿才是大地方,你们西安不就只有两条街吗?”让我一时语塞。
经济表现是政策导向、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人口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这些因素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转型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导致某些地区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外部因素包括东北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渐被边缘化,同时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
内部因素则可以从“软环境”与“硬条件”两个角度来考察。“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改革程度不足上。由于长期以来以“共和国长子”的心态自居,导致了一些观念上的滞后和体制上的限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导致了依赖政府扶持的心态,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对低效国有企业的隐形补贴),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如垄断行业、部分国有企业)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局面。
而“硬条件”,则是产业结构方面的客观限制和历史路径依赖问题。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东北曾高度依赖钢铁、机械等产业,但由于长期的“路径依赖”,使得该地区在向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存在外部条件和硬件条件的制约,但真正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还是在于改善“软环境”。因此,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观念的滞后。
我还记得那个沈阳夏天的一个周末,客户男女三人来我们宿舍聊天,一人拎两捆雪花,包里还有两瓶白的。当时我自认为酒量不错,看见这都没敢上酒桌。后来酒桌上6个人不尽兴,我又下楼去将60个空瓶换回来15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