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如赵括纸上谈兵,白起坑杀40万降兵。 再稍微了解些历史的,会娓娓道来:秦军主将是王龁决战前换白起,秦用离间计让赵把廉颇换赵括,征发河内郡15岁以上男丁,在主战场上60万打45万,白起在决战时派骑兵抄后路形成口袋阵等等,而这些实际上都是花絮。 长平之战实则是制度与经济实力的终极对决,战术层面的“花絮”仅是这一逻辑的外显。 通过彻底的商鞅变法,秦已建立耕战一体的国家机器,从军队到国家制度都完成了彻底的转变。而与吴起的军事体系革新——魏武卒类似,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对军队做改革,使赵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未对底层制度做改革,经济上没有变化。 关中和巴蜀是两大产粮基地,水利工程(如都江堰)保障了粮食稳定。而赵国农业薄弱,尤其邯郸商业繁荣但粮食自给率低,战争后期甚至向齐国借粮遭拒。由此导致长平对峙三年,决战前赵军已经断粮46天。 由于制度改革,秦可以做到全员动员,决战前秦昭襄王跑到运城征发15岁以上男丁参战,参战人人赐爵;而赵分封制下贵族掣肘王权,无法集中力量应对消耗。

中美贸易战是不见硝烟的战争(参见《不见硝烟的战争》),而这场贸易战正像长平之战一样,是制度与国力的终极对决:

  • 举国体制。秦国通过郡县制实现举国耕战,与赵在动员能力上存在代差。
  • 经济根基。秦依托关中巴蜀粮仓支撑60万大军(35%全球制造业),而赵只有骑兵优势(芯片等高科技)。
  • 粮食战争。长平三年对峙实为粮食战争,中国通过稀土控制相当于白起派骑兵断赵军粮道。赵军断粮——美国通胀高企。
  • 盟友体系重构。秦国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分化六国联盟。美国"经济民族主义"则导致美国传统盟友体系松动。 长平之战本质是制度文明对传统军事贵族的降维打击。在体系性对抗中,任何孤立主义与机会主义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