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杯永远卖不出去的奶茶

Posted by Wantsong on Saturday, July 5, 2025

夏夜的风,有时候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解暑,反而带着一种黏腻的、不怀好意的闷热。晚饭后,我和太太本想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刚走出单元门,一股热浪便裹挟着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瞬间打消了这个念头。

“去商场吧,”太太提议,“有空调,还能顺便消消食。”

我欣然同意。在这样的夜晚,灯火通明、冷气充裕的商场,无疑是一片现代都市里的清凉绿洲,一个能暂时逃离暑气的避风港。

然而,我们显然低估了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数。商场里人潮如织,周末的喧嚣被空调的冷风搅拌着,形成一种奇特的、充满活力的嘈杂。我们随着人流漫无目的地走着,直到一阵口渴袭来。目光所及之处,一家茶饮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像一条贪吃蛇,蜿蜒在过道的中央。在这样的氛围里,一杯冰镇的茶饮似乎成了最迫切的需求。我们对视一眼,默契地加入了队伍。

也正是在这里,我遇到了那几杯“永远卖不出去的奶茶”。

店里有三名店员。两名正以一种近乎八爪鱼的姿态,在狭小的操作台后高速运转着。她们的手臂在摇杯器、封口机、各式各样的原料罐之间飞舞,清脆的冰块撞击声、摇杯器有节奏的晃动声,与点单机不断吐出新订单的提示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属于繁忙夏夜的交响曲。

而第三名店员,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没有参与制作,而是站在队伍的一侧,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报幕员,用一种洪亮但略带机械的语调,向着攒动的人头重复着同一句话:“饮料好喝,24两杯!现成的,不用等!”

顺着她的指引,我看到她身旁的小桌上,静静地摆放着四五杯已经做好的饮料。杯壁上凝着一层细密的水珠,在商场明亮的灯光下,反射出一种略显落寞的光泽。它们就像舞台上被遗忘的配角,与身后那个热火朝天的制作区,以及我们这条焦灼等待的队伍,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我和太太眼前一亮,这似乎是一条“捷径”。能立刻拿到饮料,早早逃离这拥挤的人群,听起来诱人极了。我们脱离队伍,凑了上去。

“你好,这两杯怎么卖?”我指着其中一杯看起来不错的奶盖茶。 “24两杯,一样的,”店员迅速回答,语速快得像在背书,“要两杯这个,还是两杯那个柠檬茶?” “可以一杯这个,一杯那个吗?”太太问。 “不行,必须是两杯一样的。”她摇了摇头,语气里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并不想喝奶盖茶,而太太对柠檬茶也毫无兴趣。我们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原来如此”的了然和些许无奈。我们默默地退回队伍的末尾,重新成为那条“贪吃蛇”的一部分。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们从潜在的买家,变成了这个促销活动失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从重新排队,到最终拿到我们自己定制的“少糖去冰”和“正常冰多加一份珍珠”,不多不少,正好花了二十分钟。而在这二十分钟里,我几乎是全程盯着那几杯“寂寞”的饮料。它们纹丝未动,无人问津。那个店员的吆喝声,也像永不枯竭的背景音乐,持续不断地回响在耳边。

排队的二十分钟里,我的脑子也没闲着。那个吆喝声像一个谜题,一直在耳边萦绕。我忍不住想,这真的有用吗?在这段时间里,至少有几十位顾客在我们前后下单,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个“捷径”。这近乎“行为艺术”的叫卖,意义何在?

起初,我的猜测很简单,也很直接。要么,这是老板下达的死命令,为了清理错单或多备的库存,员工只能照章办事,不管结果如何。要么,就是在如此繁忙的生意下,这已经是她们能想出的、最不费脑子的“拉新”方式了,一种聊胜于无的努力。

但当我终于拿到那杯来之不易的茶饮,入口的清甜驱散了排队的烦闷时,我感觉答案或许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似乎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关于商业逻辑的“拧巴”故事。而那个孤独的吆喝声,正是这个故事最直白的开场白。

我一边吸着茶饮,一边拉着太太在商场里继续闲逛,但脑海里却始终盘旋着那个场景:高速运转的制作台、焦灼等待的队伍,以及那个喧嚣中透着寂寥的促销角落。慢慢地,一个清晰的诊断在我脑中浮现:这根本不是营销技巧优劣的问题,而是一个经典的、关于“战略与战术的错配”的案例。

站在老板或管理者的角度,这个“卖现成品”的策略,其背后的“阳谋”其实相当精妙。首先,它的核心目标是分流。在订单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不那么挑剔、或者赶时间的顾客即买即走,可以有效缓解后厨压力,缩短整体队伍的等待时间,理论上能提高坪效和顾客满意度。其次,这也是处理错单、消耗临期原料的最佳止损方案。最后,持续的吆喝声本身,就是在嘈杂商场里制造存在感的声音营销。这是一个在纸面上看起来堪称完美的计划,逻辑自洽,目标明确。

然而,这个看似周全的战略,在落地的“战术”层面,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个变量——人性,或者说,是当代消费者的真实心理。

今天的消费者喝一杯十几元的茶饮,买的早已不只为了解渴。他们买的是一份“专属定制”的仪式感和满足感。“无糖、去冰、加一份椰果”或是“半糖、少冰、不加奶”,这些看似琐碎的个性化选项,恰恰是品牌赋予消费者的“掌控权”。而那几杯预制好的饮料,无论搭配多么优惠,其本质都是在剥夺这种选择权。对于那些已经想好自己“专属配方”的顾客而言,它毫无吸引力。

更致命的是,它挑战了茶饮行业的生命线——新鲜。“现做”是刻在顾客心智里的品质保证。那几杯静置在桌上的饮料,无论实际上放了多久,在顾客眼中都已经自动贴上了“不新鲜”甚至“别人不要的”的负面标签。

所以,这家店真正的问题,是“产能跟不上客流”,是“忙不过来”的幸福烦恼。而他们却用了一个旨在解决“没人来”问题的战术——吆喝促销——去应对。这就像给一个消化不良的病人,开了一剂强效的开胃猛药,自然是南辕北辙,药不对症。

当我自以为洞穿了问题的本质后,一个念头几乎脱口而出:如果我是那个店长,我会立刻叫停这个无效的吆喝。我会走到那个店员身边,拍拍她的肩膀说:“妹子,别喊了。看看我们的队伍,想想怎么能让这些愿意等我们的客人更开心一点。”

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管理者给予一线员工充分的信任和相机行事的授权。那个店员不再是一个只会复读指令的机器,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前线观察员”。她或许会把吆喝的内容改成:“排队辛苦啦!今天所有正价饮品第二杯半价!”或者她会拿起几杯新品试饮,穿梭在队伍中,微笑着说:“等待的时候可以尝尝我们的新品哦,喜欢的话一会儿可以直接点!”

在这样的场景里,员工的智慧被激活了。他们不再被动地执行,而是主动地思考和创造。店员与顾客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建立起了短暂却温暖的情感连接。整个团队就像一个被激活的神经网络,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能感知环境、做出反应,从而让整个店铺充满了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才是一家有活力的企业该有的样子。

然而,这个关于“授权”的美好想象刚一闪过,另一个词便紧随其后地跳入我的脑海——混乱。

如果那个被授权的店员为了冲业绩,喊出了“全场买一送一”,导致店里严重亏损怎么办?如果她为了讨好个别顾客,随意赠送小料,打破了成本控制怎么办?如果不同的店员给出了不同的优惠,导致服务标准不一,品牌形象受损又该怎么办?纯粹的、无约束的授权,往往是通往灾难的捷径。

我意识到,我刚才的设想还是太理想化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授不授权,而在于如何授权。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的不是手把手教员工每一个动作,也不是放任自流让他们自由发挥,而是为他们设计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沙盒”。

这个“沙盒”有清晰的边界,但沙盒内部,你可以尽情挥洒创意。就拿那家奶茶店来说,这个“沙盒”可以由三部分构成:

  1. 清晰的原则(The “Why”): 让员工明白行动的最高目标不是“卖掉这几杯”,而是“提升排队顾客的满意度,并尽可能地提高客单价”。
  2. 明确的边界(The “Can’t Do”): 划定不可触碰的红线。例如,“今日折扣总额度为200元,用完即止”、“所有活动不得损害品牌‘品质、新鲜’的形象”、“饮品标准配方不可更改”。
  3. 丰富的工具箱(The “Can Do”): 给予员工一些预设好的“武器”供其选择。例如,“方案A:为排队超过15分钟的顾客提供免费升杯服务;方案B:激活‘扫码入会,立减5元’活动;方案C:推出‘+3元换购指定小料’套餐。”

在这个“有边界的自由”里,员工既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又不会偏离组织预设的轨道。这才是将“人治”的灵活性与“机制”的稳定性完美结合的智慧。

我自以为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一个既有活力又在掌控之中的“沙盒”方案。但现实的引力,总会把飘在空中的理想拉回地面。我忽略了这套精妙机制得以运转的最核心要素——还是人。

一个好的“沙盒”,需要一个懂得如何在沙盒里玩耍,甚至懂得如何搭建沙盒的“指挥官”——也就是那个店长。她需要具备理解战略、分析现场、培训员工、并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便引出了那个最根本、也最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个拥有成百上千家分店的庞大连锁帝国而言,她们最缺的,恰恰就是合格的“指挥官”。

在管理者的账本里,一千个店长里,可能只有一百个是优秀的,三百个是合格的,剩下的六百个可能只是“能看店”而已。在无法保证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足够聪明和可靠的情况下,与其给他们可能导致混乱的“活力”,不如用一套统一的、僵化的制度将他们牢牢捆住。

“可控的僵化”,其损失是已知的、有上限的;而“失控的活力”,其风险则是未知的、无底洞般的。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那一声声机械的吆喝,我突然品出了一丝别样的意味。它或许并非源于愚蠢,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无奈。它是一种“安全模式”,是总部在权衡了大规模管理的风险后,为所有门店选择的、下限最高、风险最低的行动方案。老板心里可能清楚地知道它效率低下,但相比于未知的混乱,这点损失他完全可以承受。

夜深了,商场里的冷气似乎更足了些。我和太太准备回家,我将杯中最后一口茶饮吸尽,冰块在空杯里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手中的这杯茶,此刻仿佛有了三重滋味。

第一重,是入口时那份直接的、驱散暑气的甘甜。它满足了我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简单而纯粹。

第二重,是当我洞察到那个“药不对症”的商业逻辑时,品出的一丝苦涩。那是一种为无效的努力、错配的资源而感到的惋惜。

而第三重,则是在理解了“指挥官的缺席”和“安全压倒活力”的现实困境后,留在舌根的、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回甘。它让我明白,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存在,背后都有一套“不得已”的生存逻辑。

原来,那杯永远卖不出去的奶茶,它真正的价值,或许根本不是为了被卖掉。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坐标,标记着这家企业在“活力”与“控制”的光谱上,当下所处的位置。它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关于理想、现实、妥协与成长的漫长故事。

而我们这些来来往往的顾客,在不经意间,都成了这场大型商业实验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品尝着各自人生中,那杯同样五味杂陈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