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倒牛奶”,一边“猛下锅”

看懂中国电力正在下的一盘大棋

Posted by Wantsong on Sunday, August 24, 2025

引言:2025,电力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

朋友们,让我们来看一幕发生在2025年的魔幻现实剧。

剧本的数据来自国家能源局和各大机构的权威报告:今年上半年,我们亲手“倒掉”了735.3亿度绿电。这是个什么概念?它足够14亿人连续一个月,每天刷5小时短视频还绰绰有余。尤其是在西藏,那里的太阳能和风能慷慨到近乎奢侈,每发出3度电,就有1度被悄无声息地扔进了高原的风里。参阅:

这就像一个顶级五星级大厨,精心烹制了满桌的山珍海味,最后却因为没人吃,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分之一的菜被倒进泔水桶。

然而,这部剧最魔幻的地方在于,舞台的另一侧,我们这位“厨师”还在疯狂地扩建厨房、购入食材。全球80%在建的火电、70%在建的光伏、超过50%的水电,以及几乎全部的大型风电项目,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一边是吃不完的“牛奶”被哗哗倒掉,另一边我们还在疯狂买牛、建牧场。这到底是匪夷所思的浪费,还是在下一盘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世纪大棋?

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这个“案发现场”,一层层揭开谜底,看懂这场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能源阳谋。

第一章:案发现场:为什么西藏的阳光和新疆的风,会变成“泼掉的牛奶”?

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得先搞懂一个概念:“弃电”。官方文件里,你通常会看到一个更体面的词——“利用率”。比如,报告说上半年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是94%。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建好的光伏电站,有6%的发电能力,因为种种原因没用上。这6%,就是被“抛弃”的电,是电力世界的“牛奶”。

那么,好端端的电,为什么会被抛弃呢?主要有三大“元凶”。

元凶一:千年难题之“空间错配”

中国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集中在广袤的“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那里地广人稀,阳光和风都是五星级的。然而,中国用电的“大胃王”们——那些密集的工厂和城市群,却都挤在遥远的东部沿海。

这就好比,中国最顶级的米其林大厨(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被安排在了撒哈拉沙漠中心开餐厅(西部稀少的用电需求),而嗷嗷待哺的食客们(东部用电大户)却远在千里之外的繁华都市。菜是做好了,可怎么送过去呢?这个地理上的根本矛盾,在专业上叫做“源荷逆向分布”。

元凶二:电网高速公路的“世纪大堵车”

“送过去”的办法当然有,那就是“特高压输电”——电力世界里的超级高速公路。但问题是,现在新能源电站的建设速度,堪比下饺子,而一条特高压线路从规划到建成,却需要好几年。

结果就是,高速公路的修建速度,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风光电站)的上牌速度,动不动就堵成了停车场。更要命的是,电网堵车,后果可比咱们路上堵车严重得多。它不是让你迟到那么简单,而是可能引发整个电力系统的“连环追尾”,导致大面积停电。所以,电网调度中心这位“交警”,为了系统安全,有时不得不挥动令旗:“前面的车(电)别再来了!”——于是,电就被“弃”了。

元凶三:新能源这位“天才员工”的野脾气

风和光,是两位不折不扣的“天才员工”,能力超群,但就是脾气有点野。太阳能员工,白天精神抖擞,一到晚上和阴雨天就准时“摸鱼”;风能员工更绝,上班全凭心情,时而狂暴输出,时而彻底躺平。

对于电网这位最讲究纪律和稳定的“老板”来说,管理这两位爷简直是噩梦。电力系统要求的是“发多少就得用多少”的瞬时平衡。当这两位天才突然超水平发挥,发出的电远超需求,而“高速公路”又在堵车时,“老板”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他们“强制休假”——弃风、弃光,就这么发生了。

第二章:“败家”的背后:明知会浪费,为何还要疯狂“买牛建厂”?

好了,案情基本清楚了。既然“送不出去”,脾气还不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像着了魔一样,拼命建设这些风光电站呢?

问得好。因为这根本不是一道简单的经济题,而是一道关乎国运的战略题。这背后的逻辑,正如我曾在散文集《餐桌上的地球史:从碳的宿命到人类的抉择》中追溯的那样:我们今天的一切能源焦虑,本质上都是在偿还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对“石炭纪的森林遗骸”(煤炭)和“亿万年藻类浮尸”(石油)这些化石碳的过度依赖。而发展绿电,就是一场将能源基石从“地下”的存量化石碳,切换到“天上”的实时太阳能的根本性革命。

第一层深意: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还记得我们在讨论电动车时提到的“油换电”战略吗?它的本质,就是将国家的能源命脉,从遥远且不稳定的中东油田,转移到自己完全可控的国内电网。石油和天然气,好比是需要看别人脸色、还可能随时断供的“国际外卖”;而我们国土上的风和光,则是自家菜园里的菜。

自家菜园里的菜,就算种多了,一时吃不完烂在地里,也比饿着肚子等外卖要安心得多。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浪费”,正是为了确保在任何极端情况下,我们都有饭可吃的战略保险费。

第二层深意:为未来的超级“电老虎”,储备海量口粮

AI时代已经呼啸而至,未来的世界,算力就是新的石油,而电力,就是驱动算力的血液。马斯克已经放话,未来AI发展的瓶颈不是芯片,而是电力。他的逻辑很简单:先建电厂,再搞智算中心。

我们今天疯狂建设的绿电基地,正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以AI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超级“电老虎”,提前准备好海量、便宜、清洁的“自助大餐”。这关乎到我们在下一轮科技竞赛中的起跑位置。

第三层深意:给经济这辆车,踩一脚“绿色的油门”

别忘了,在宏观经济的棋盘上,投资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以风电、光伏、储能、特高压为代表的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已经成为“新基建”的核心,是当前为中国经济这辆大车注入动力的“绿色油门”。它带动的,是一个从上游硅料、叶片制造,到下游电站开发、运维的庞大产业集群。这既是能源工程,也是经济工程。

第四层深意:为驯服“野马”,配齐全套的“缰绳与马厩”

光有“野马”(风光发电)还不行,我们还得有驯服它的工具。在疯狂建设风光基地的同时,中国也在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也就是电力系统里最大、最可靠的“超级充电宝”。

它的逻辑很简单:在风光大发、电力多得用不完的时候,用富余的电把水抽到高处;等到晚上或无风时,再放水发电。我们一边大量引进“野马”,一边也在同步打造最坚固的“马厩”和最柔韧的“缰绳”。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才是我们能源战略的全貌。

第三章:灵魂拷问:既然电多得用不完,我的电费能降价吗?

聊了这么多宏大叙事,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落到了自己的钱包上:“别整那些没用的,就告诉我,电费到底能不能降?”

答案可能有点扎心:短期内,您家里的电费,大概率降不了。

这听起来非常反直觉。商品多了不就该便宜吗?为什么电力这个“商品”多到要“倒掉”了,价格却降不下来?要理解这个,我们得颠覆一个常识:你支付的电费,买的并不仅仅是“电”本身。

核心逻辑:为什么“菜”便宜了,“饭”反而贵了?

阳光和风,这些发电的“原材料”,确实是老天爷免费送的。但这就像顶级的和牛肉,原材料再好,要把它做成你餐桌上一道稳定、可口的牛排,你需要米其林厨师(火电调峰)、超级冷链运输(特高压)、恒温储藏冰柜(储能),以及全套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电网安全)。

你支付的电费,90%以上都是花在了这些昂贵的“烹饪和配送服务”上。而风电光伏这两位“天才员工”的野脾气,恰恰让这些“服务费”(我们称之为系统成本)变得更高了。为了伺候好它们,电网需要建设更多的调峰电源、更多的储能设备、更智能的调度系统来保障稳定。所以,即使发电的“原材料”便宜了,但把它安全稳定地送到你家插座上的“总成本”却在上升。

市场的另一面:发电厂已经开始“贴钱上班”

不过,虽然你家的电费没降,但在发电侧,市场早就卷成了一片红海。在山东、甘肃这些新能源大省的电力现货市场里,中午太阳最好的时候,电价已经频繁出现零价甚至负价

你没听错,负电价。意思是发电厂求着电网用它的电,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得倒贴钱。这正是市场在用最残酷的价格信号说话:“电太多了,快来用啊!储能赶紧充电!工厂赶紧开工!”这才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希望看到的样子——用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去引导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四章:我们走过的“弯路”与通往未来的“阳关道”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我们今天在电力领域看到的种种矛盾,既是挑战,也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反思过去:“光伏内卷”的青春期阵痛

我们的光伏产业,就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期成长史”。在政策的“溺爱”和巨额补贴的哺育下,它一度野蛮生长,变成了虚胖,引发了全球都为之侧目的产能过剩和惨烈内卷。这是一地鸡毛,也是成长的代价。正是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洗牌,才逼出了今天技术领先、成本全球最低的中国光伏产业链。

现在的格局:“国家队”和“民营侠”的分工合作

有人担心,这场能源大革命会不会导致“国进民退”?从表面看,确实如此。那些投资千亿的特高压、大基地、抽水蓄能,几乎都是“国家队”的身影。但这并非简单的挤压,而更像是一种战略分工。

在这盘大棋里,“国家队”负责的是修高速、建机场、打地基(电网骨架、大型能源基地等重资产);而“民营侠”们则凭借着技术嗅觉和市场灵活性,负责造最牛的跑车(光伏组件、风机)、开最潮的网约车(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写最智能的导航App(能源数字化、虚拟电厂)。两者是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的进化。

未来的出路:让整个电力系统“活”起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倒牛奶”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让整个电力系统,从一个僵化的、单向输送的管道,变成一个灵活的、双向互动的智能网络。

  • 方案一:打造电力世界的“超级海绵”——无处不在的储能 未来,不仅仅是巨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城市里星罗棋布的储能柜、你家车库里的电动汽车、甚至大楼里的空调系统,都将组成一块巨大的“城市海绵”。在中午光伏大发、电价便宜甚至为负的时候,它们会疯狂“吸电”;在晚上用电高峰、电价昂贵的时候,再把电“挤”出来,甚至卖回给电网赚钱。

  • 方案二:建立一个“智能大市场”——彻底的电力市场化 未来的电价,会像股票一样实时波动。你家的智能家居系统会自动帮你做“电力理财”:洗衣机、热水器专挑电价最便宜的凌晨启动;你的电动车会在深夜低价充满电,然后在傍晚高价时把电卖掉一部分,赚个差价。

  • 方案三:每个人都是“发电厂”——虚拟电厂(VPP) 通过一个App,你家屋顶的光伏、车库里的电动车、小区的储能,可以和成千上万个家庭“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看不见的“云端发电厂”。这个虚拟电站可以像一个真实的大电厂一样,参与电网的调度和交易,共同维护系统稳定,并分享收益。

结语:拥抱这个充满“浪费”的黄金时代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力“倒牛奶”,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一场伟大变革必然伴随的“成长的烦恼”。它不代表过剩,只代表着我们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暂时性、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恰恰说明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向一个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新世界。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下一次,当你再看到“弃风弃光”的新闻时,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那不是被浪费的电力,而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存储的、一个更清洁、更安全的未来所必须付出的、小小的代价。